Michael Andrew Law meet with Wang Xinggang 王兴刚

Law Cheuk Yui's People on Art Magazine @ LawmanArt.com

WP_20160929_005.jpg

Chinese sculptor Wang Xinggang is a master at capturing the exhilaration and strength of movement in his signature bronze or stainless steel works. Wang has created numbers of series over the years. His works are mostly inspired and motivated by his real life experience.

Xing Gang Wang’s sculptures  reflect the circumstances that accompany the fast transformation of today’s China. A gradua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Wang Xing Gang splits his time between creating sculpture and teaching at Beijing University. His works are a commentary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loss of individuality, caused by the conflicting currents of professional obligation and personal life

1971年生於遼寧瀋陽,1992年-1997年,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獲學士學位,1997年-2002年任教於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2002年-2003年,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創作藝術系)獲碩士學位。 2005至今,任教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比起文字來,我更善於用我的作品說話。借助我的雙手,那些無動於衷的泥巴變得活躍起來,它們把我要說的話恰如其分地顯現出來。
——王興剛

王興剛,現任教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講授雕塑及相關課程。此前與香港一線畫廊季豐軒長達十年的深度合作,直到近幾年他選擇回到北京。工作室選在北京東五環通州區張家灣開發區,這裡並不是藝術家聚集區,周圍是各種輕工業工廠。繞過紡織工廠大門經過側面,在藝術家引路的情況下,跨進那扇鏽跡斑斑的隱蔽小門,就這樣拋去浮華與城市的喧囂,彷彿卸甲歸田般進入到一個舊工業時代,一個屬於王興剛的創作天地。
王興剛童年時候生活在工業區,周圍的長輩人人都是能工巧匠,受家人及環境的影響,他動手能力頗強,特別對三維的結構性物體有著超乎常人的想像及塑造能力。或許是他渾然天成對藝術的執著,使他的作品有從地裡生長出來的動勢與力量,撼動人心。他在自身的創作道路上沒有曲折的經歷和離奇的故事,一切都生長得自然。 1992年他曾與蔡志鬆在一個考前班學習,並順利考入著名的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多年來紮實的造型功底使他自然沿用寫實的傳統表現手法,不但沒有束縛住他對當代中國社會問題的思考,反而提醒我們,當藝術家脫離流行的藝術體製而獲得了自由和獨立的地位時,寫實性的雕塑仍然能發揮其重要的藝術和社會作用。

從2005年,王興剛在對雕塑語言的不斷探索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並且他的創作靈感都是來自親身體驗和內心感受,他渴望真實,反對追風,《追》系列就是在這樣的情緒下創作出來的,他強調一個人無論是追求理想還是最真實的個性生活方式應該是“不追隨”。並且作為藝術家首先應該有自己的人格和人品,才能把握住自己的狀態和價值趨向,這也是他一貫堅持的人生態度。

隨後是他的中國《“幸福”家庭》系列作品,理想和浪漫的情緒外露,但在實際生活中浪漫往往是脆弱的,美好的下面掩蓋的是不安、恐懼。藝術家試圖通過對“家庭”系列讓觀眾能部分參與進來探討與性、生活、家庭、慾望等有關的情感,面向我們周圍的日常生活現象進行反思:我們的家庭怎麼了?我們真的幸福嗎?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幸福?家庭是對社會的一個碰撞,正是這些問題每時每刻都在叩問著我們的心靈。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是身體裡的無數個細胞,每個人都需要家庭的溫暖,它關乎一個人在成長環境中的身心健康和在社會中的生存狀態。由於藝術家性格含蓄內斂,所以他的作品在視覺傳達上也不會太露骨。很多時候王興剛是在疲憊和逆境中創作,雕塑成了平衡自己精神和身體的媒介,成為他心靈對話的朋友,是一種享受。

在王興剛身上能更多地感受到一份責任感和使命感,不僅因為他在大學任教,也與他在家庭中作為一個父親有關。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身為人父更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他在教學中經常講的一句話“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老師,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家長。”他首先註重引導學生把握自己的人生觀,免於在社會中迷失方向,其次是帶領學生學習專業,如何在專業領域中發展和規劃自己。
隨著時間的變化,人也在不斷尋求突破,30歲是責任,40歲是使命。對於王興剛不惑之年既是一個總結過去的終點,也是一個頓悟人生的起點。在當下,都市化進程中,人離不開都市且在都市中思考,人與自然、宇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王興剛目前思考最多的。並且他也會在今後的創作中嘗試使用其他材料,過去他在選材上比較單一,更多是為了凸顯雕塑語言,下一步更趨向於把雕塑語言和材料語言更準確地結合起來,這種動機源於他對於自然結合表達的渴望。雕塑不同於油畫,對材料的選擇會考慮到一些加工製作上的限制,有些作品需要反複試驗才能確定什麼樣的材質是最適合的。

藝術家是可以跨界的,不應該簡單地用雕塑家和油畫家去分類。雕塑不同於平面繪畫,考慮更多的是空間與形體的關係,觀看角度是動態的需要360度環繞,創作之初也需要在三維的尺度上進行思考。王興剛提到其實油畫也可以有這樣三維的角度,沒有必要嚴格分類,可能你有一個擅長的點比如雕塑,那麼就立足這一點去吸收去跨界去融合。在王興剛眼中“人人可以是雕塑家,人人可以是藝術家”。
王興剛就是這樣一個很純粹而真實的人,就像他的作品不會在視覺上最先刺激人的視網膜而是有種親和力,讓你想要去觸摸,但當你靠近時一定會撼動心門。

WP_20160929_006.jpg

View original post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