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 Cheuk Yui's People on Art Magazine @ LawmanArt.com
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英國藝術家,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也是當代雕塑範疇裡非常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安尼施·卡普爾1954年生於印度孟買,從二十世紀70年代初期他遷居倫敦並在霍恩西藝術大學及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學習,並在1990年和1991年分獲威尼斯雙年展新秀藝術家獎和英國特納獎。過去二十年中,安尼施·卡普爾曾在倫敦及世界各地如巴塞爾美術館、泰特美術館、倫敦的黑瓦德畫廊、馬德里的索菲亞王后藝術中心及波爾多的現代藝術博物館他等地舉辦個展,並曾經參加包括在北京常青畫廊、白教堂藝術畫廊、倫敦的香格納畫廊,卡塞爾的卡塞爾文獻展、斯德哥摩爾的現代博物館、國立網球場美術館和巴黎的蓬皮杜中心, 南特美術館等地舉辦的群展。
安尼施·卡普爾因作品中洋溢著的關注藝術與生態的抒情氣質而享譽雕塑界。他在藝術創作中融匯了東西方的文化。經常的印度之旅也使他的雕塑作品充滿了強大精神力量和神秘感,他早期的作品將沙石、大理石和板岩等自然材料塗上色彩艷麗的粗糙色粉創造了由內而外的閃耀光芒,或把彩色粉末以不同的造型出現,靈感取自於印度市場和寺廟裡常出現的彩色粉末堆成的小丘。卡普爾早期的顏料雕塑,比如他1982年完成的作品“白色的沙,紅色的穀粒,和很多花”就是這一類型創作的體現。隨後安尼施·卡普爾的作品開始更多的運用固體,他的石頭類雕塑作品上往往有孔徑和腔的體現,往往有暗示物質與精神,光與黑暗,肉體和身心,男性和女性等雙重意味。 20世紀90年代早期,他通過在石頭的側面打孔創造了一種更具神秘感的斜面,而在作品《地球(The Earth)》(1992,安裝在聖地亞哥,CA, Mus. A.; 得梅因, IA, A. Cent.; 渥太華, NG等地)中,他從美術館的地板上切去了一個圓形,讓人們體會陰性空隙的奇妙效果。這一時期的其他作品中,他運用富有豐富的想像力把完全不相聯繫的材料結合成神秘的結構,使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材料的內部平衡和協調狀態上。
真正讓安尼施·卡普爾聲名鵲起的是他創作的大型雕塑作品,他用簡單的造型和巨大的尺寸營造出一種讓人凝神的氛圍,作品折射和營造的黑暗地帶喚起了觀眾的神秘感受。帶有觸感和反射的表面像是一種邀請,邀請觀者參與到作品之中。位於芝加哥世紀公園的Cloud Gate(雲門)是安尼施·卡普爾的代表作之一。芝加哥人把它稱之為“豆子”,這件酷似一顆豆子的雕塑是由多塊不銹鋼板高度拋光焊接而成的,整個雕塑高達33英尺,重量為110噸。芝加哥的城市景觀投射到這顆豆子上,其弧度,凹凸,和圖像的反射與周圍景象兼收並蓄之後使觀者獲得更為廣闊和奇妙的感受。該作品充分錶現了安尼施·卡普爾所強調的雕塑和周圍空間達成交流和氛圍的創作意圖。
此外安尼施·卡普爾的作品中常常出現紅色,他如是表述: “紅色具有某種含蓄和主動的性徵,這讓我著迷,我總是想用紅色創作作品”。在安尼施·卡普爾所有運用紅色的作品中,Svayambh是其代表作之一。 Svayambh是安尼施·卡普爾在2007年推出的作品,作品主體是一個1.5米的巨大紅色蠟塊,蠟塊像車廂一樣被安放在一個紅色移動軌道上,這個紅色蠟塊以一種幾乎感覺不到的速度移動。 Svayambh在梵語裡是自我生成或自動生成的意思,紅色蠟燭塊像如同自我生成的創傷打開了另外的精神反射空間,用簡單有力的方式實現了一種極具震撼的效應。正如安尼施·卡普爾所說,“一個真實的物體往往能導致一個非物質的感受”, Svayambh營造出來的景象超出了眼見的範疇,進入了另外一個精神層面,實現現象和精神之間進行的對話。
安尼施·卡普爾的作品既可以是神秘的又是沉思的,他作品中保持不變的是對於藝術精神功能、信仰和普遍真理探尋的關注。繼2009年在皇家藝術學院舉辦個人大展之後,安尼施·卡普爾十年來首次在倫敦之外的曼徹斯特藝術館(Manchester Art Gallery)舉辦個展“閃回”(Flashback),由英國藝術委員會收藏(Art Council Collection)組織策展並從2011年3月5日展至2011年6月5日。本展將分別於2011年10月19日至2012年3月11日在諾丁漢城堡博物館和藝術廊(Nottingham Castle Museum & Art Gallery)和2012年6月16日至10月4日之間在約克郡雕塑公園郎賽德畫廊(Longside Gallery, Yorkshire Sculpture Park)巡展。
“我覺得,我對空間的處理有一定的理解,也就是說,對於雕塑家來說,對於空間的處理與對於形式的專注同等重要,同樣,對於色彩的安排也需要一定的思考。” — —安尼施·卡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