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卓睿 生長於英治末年,交接時期香港的年輕藝術家羅卓睿 Michael Andrew Law,擅長把數碼繪圖,Pop 摩登藝術及古典油畫揉合時事及諷刺,創出獨特的視覺藝術語言及內容,跨越中西混合背景思維界限,探索互聯網世代交錯回歸的中西混雜之香港歷史。 他以自由隨意的手法結合摩登及古典材料與技巧,保持表現與認知、控制與隨性、魯妄與機智、自我與社羣等對立美學力量之間的張力,並對香港Y世代、本土文化及民族社會的殘酷現實作出尖刻的評論。Michael Andrew Law 的作品色彩豐富,寫實風格描繪的冰山美人,刻畫在滿佈流行文化圖像、東方書法標誌及符號的背景上。《白髮女孩糸列》(The Pale Hair Girls,2006 – 2013 年) 的創作之中,Michael Andrew Law 獨特的繪畫風格呈獻出達達主義思考方式般的且出人意表的效果。畫中冰山美人式的人物穿插在抽象的香港和俗世符號上。 Pale Hair Girls糸列的畫作的視覺靈感大量源自法國美術學院派大師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的少年油畫作品以及已故華裔畫家陳逸飛的史詩及美人作品,Michael Andrew Law一反傳統的繪畫技法,以數碼混合古典繪畫技,重新演繹細緻複雜的中西方古典畫面和精心纖細思考的構圖,以西式媒介呼應中國的傳統書法裡作為圖案之筆觸,在Michael Andrew Law的筆下這種交錯西式POP ART和中式古典藝術表現時輪廓卻非常細緻,尤其最廣為流傳和臨摹的Leonardo da Vinci作品Mona Lisa (1517 年),以東方血統之妻子肖像取代Mona Lisa 的表徵意義,極具質感的厚顏料同時呈現寫生畫作時人物肉體的細微變化. 《誰會理會不是自已的新天地:三聯畫》(Humanity)刻畫了在世代末日的未來世代們於本為廢墟的香港島上,等待著他們的命運。這些離奇的場景與Jerry B. Jenkins及Timothy LaHaye等當代作家描寫的超現實、宗教解讀、未來主義情懷如出一致。 主要探索他藝術裡其中一項最重要的二分法:浪漫與嘲諷、作為藝術家對美的浪漫思考與交滙中西混合背景思維之香港Y世代的悲情,由天真燦爛的冰山美人式少女與可怕的末日和俗物之間的強烈對比作象徵。無論是標誌性的單幅「古典書法圖案的無身份肖像」,抑或以三聯畫形式出現,運用到大師級繪畫與構圖技巧,揉合了精細傳統油畫技法與摩登畫的表現方式建構,美人亦在美術史和流行文化裡是永恆的主題。冰山美人式少女令人聯想到生命的脆弱與時光飛逝之無情。藝術家就是要了解不同世界之間的界線並翻譯到不同文化價值之間的語境如高尚對低俗、古代對現代、東方對西方。 憑著 iEgoism 故事性的風格和精神,Michael Andrew Law將流行、古典與時事內容混合成一種感覺超豐富的視覺藝術作品,所涉獵的美學領域和文化靈感不斷延伸,而他在當中游走自如。一如常見的當代藝術主題,去作為「諷刺」及「反思」有關「浪漫」與「悲情」的直接敘述。 他所開發的iEgoism主題,就深受當代或反傳統藝術愛好者的喜愛,這被視為跟西方DADA藝術主義互相呼應。Michael Andrew Law把自己置身於他熱烈的自我網世代主義- iEgoism裡展現出的姿態卻是完全屬於他本人和他的時代的。 Michael Andrew Law於2006…
Category: 安迪·沃荷
安迪·沃荷接班人 香港著名藝術家 畫家羅卓睿
生長於英治末年,交接時期香港的年輕藝術家 Michael Andrew Law,擅長把數碼繪圖,Pop 摩登藝術及古典油畫揉合時事及諷刺,創出獨特的視覺藝術語言及內容,跨越中西混合背景思維界限,探索互聯網世代交錯回歸的中西混雜之香港歷史。 他以自由隨意的手法結合摩登及古典材料與技巧,保持表現與認知、控制與隨性、魯妄與機智、自我與社羣等對立美學力量之間的張力,並對香港Y世代、本土文化及民族社會的殘酷現實作出尖刻的評論。Michael Andrew Law 的作品色彩豐富,寫實風格描繪的冰山美人,刻畫在滿佈流行文化圖像、東方書法標誌及符號的背景上。《白髮女孩糸列》(The Pale Hair Girls,2006 – 2013 年) 的創作之中,Michael Andrew Law 獨特的繪畫風格呈獻出達達主義思考方式般的且出人意表的效果。畫中冰山美人式的人物穿插在抽象的香港和俗世符號上。
老師作品 Teacher’s works | Michael Andrew Law’s ABSTRACT PAINTING 羅卓睿抽象繪畫
生長於英治末年,交接時期香港的年輕藝術家 Michael Andrew Law,擅長把數碼繪圖,Pop 摩登藝術及古典油畫揉合時事及諷刺,創出獨特的視覺藝術語言及內容,跨越中西混合背景思維界限,探索互聯網世代交錯回歸的中西混雜之香港歷史。 他以自由隨意的手法結合摩登及古典材料與技巧,保持表現與認知、控制與隨性、魯妄與機智、自我與社羣等對立美學力量之間的張力,並對香港Y世代、本土文化及民族社會的殘酷現實作出尖刻的評論。Michael Andrew Law 的作品色彩豐富,寫實風格描繪的冰山美人,刻畫在滿佈流行文化圖像、東方書法標誌及符號的背景上。《白髮女孩糸列》(The Pale Hair Girls,2006 – 2013 年) 的創作之中,Michael Andrew Law 獨特的繪畫風格呈獻出達達主義思考方式般的且出人意表的效果。畫中冰山美人式的人物穿插在抽象的香港和俗世符號上。 ABSTRACT ART BY MICHAEL ANDREW LAW
Michael Andrew Law ‘s Pale hair girls series
MICHAEL ANDREW LAW – An Introduction Creator of the Pale Hair Girls. Michael Andrew Law (born in British Hong Kong, 1982) creates what renowned art dealer Douwe Cramer calls, hyper pop surrealist paintings. Law’s works capture the essence of youth while maintaining a lasting value that appeals to collectors. Indeed, they are appreciated and collected by…
iEgoism by Michael Andrew Law
Bookstore | Art | Asian iEgoism By Michael Andrew Law http://www.facebook.com/plugins/like.php?app_id=&channel=http%3A%2F%2Fstatic.ak.facebook.com%2Fconnect%2Fxd_arbiter%2FDU1Ia251o0y.js%3Fversion%3D41%23cb%3Df64a33408%26domain%3Dbookstore.xlibris.com%26origin%3Dhttp%253A%252F%252Fbookstore.xlibris.com%252Ff3ccddb59c%26relation%3Dparent.parent&container_width=0&font=arial&href=http%3A%2F%2Fbookstore.xlibris.com%2FProducts%2FSKU-000707731%2FiEgoism.aspx&layout=button_count&locale=en_US&sdk=joey&send=true&show_faces=true&width=450 http://platform.twitter.com/widgets/tweet_button.67ae45a68af44ab435dd5797206058d3.en.html#_=1423236544821&count=horizontal&dnt=false&id=twitter-widget-0&lang=en&original_referer=http%3A%2F%2Fbookstore.xlibris.com%2FProducts%2FSKU-000707731%2FiEgoism.aspx&related=authorsolutions&size=m&text=iEgoism%20-%20Michael%20Andrew%20Law%20%3A%20Xlibris&url=http%3A%2F%2Fbookstore.xlibris.com%2FProducts%2FSKU-000707731%2FiEgoism.aspx&via=XlibrisPub Published: 2/5/2015 Format: Perfect Bound Softcover Pages: 150 Size: 8.5×11 ISBN: 978-1-49902-124-0 Print Type: Color Overview Free Preview About the Author Editorial Reviews Customer Reviews Features more than thirty articles by Michael Andrew Law in the proposal of iEgoism – an artistic viewpoint article, in order to…
香港藝術家系列 Michael Andrew Law 經已出版
Hong Kong Artist Series: Michael Andrew Law 2 (Volume 2) Jan 16, 2015 by Cheuk yui Law and Michael Andrew Law Paperback $28.50$30.00 Get it by Monday, Jan 19
Pale hair girls Series : Reflection of mine by Michael Andrew Law
oil painting on canvas Copyright © Michael Andrew Law 2008 – 2014 Note:All Michael Andrew law artworks, names, images, likenesses, slogans, gestures, trademarks, logos and copyrights are the exclusive property of LAW CHEUK YUI and its subsidiaries. All other trademarks, logos and copyrights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c 2011 Michael Andrew Law, Inc. All Rights…
Pale hair girls Series : Untitled iegoism art by Michael Andrew Law
Oil painting on canvas Copyright © Michael Andrew Law 2008 – 2014 Note:All Michael Andrew law artworks, names, images, likenesses, slogans, gestures, trademarks, logos and copyrights are the exclusive property of LAW CHEUK YUI and its subsidiaries. All other trademarks, logos and copyrights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c 2011 Michael Andrew Law, Inc. All Rights…
安迪·沃荷 Andy Warhol vs Michael Andrew Law
–波普藝術領軍人物安迪·沃霍爾作品新探 沃霍爾是波普藝術的倡導者。他在探索繪畫作品表現的可能性時,突破傳統手繪的單一模式,並以重複母題元素的風格表達大眾趣味特徵。筆者從圖像學的角度對其部分代表作品進行解讀,並從創作手法和創作主題上進行分析,得出沃霍爾引領的波普藝術運動是傳統美術和現代設計觀念和形式轉變的紐帶,沃霍爾在波普藝術中的革新、開拓促進了現代藝術的多元化和互融性發展。 [關鍵詞] 安迪·沃霍爾;波普藝術;重複;色調分離 1.波普藝術背景 波普藝術來源於英文縮寫”POP”,即流行藝術、大眾藝術。它於20世紀50年代最初萌發於保守的英國藝術界,60年代鼎盛於具有濃烈商業氣息的美國,並深深紮根於美國的商業文明。工業化時代,人們聚集於現代都市,商賈雲集,城市的廣告、雜誌、電視、卡通漫畫等等宣傳造就了波普藝術的問世,美國波普藝術家遵從”藝術應反映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應表現在藝術之中”這一反傳統的藝術觀念,他們強調日常可視物體作為一種更能讓人理解的語言形式,是表現抽象精神世界的可靠手段。 [1](P.1-2)波普時期的美國藝術家直接面對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環境,在探索藝術表現的可能性時,比起英國同行們更大膽、更熱情。 從藝術發展的進程看,它是對上世紀50年代佔統治地位的抽象表現主義的精英觀念做出的回應。抽象表現主義以其個人化、主觀性、精神性成為貴族藝術而高高在上,只能在藝術界獲得認同。波普藝術家則不斷嘗試反映當時工業化和商業化特徵的新材料、新主題和新形式,表達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物和流行文化而獲得了大眾普遍接受。波普藝術運動是傳統藝術的延續和發展,它打破了傳統架上繪畫的方式,通過借助運用大量的現代科技傳播手段,確保強大的生產力和高效的傳播速度。由於波普藝術產生的背景與戰後形成的西方”豐裕社會”有關,這場運動基本是在形式主義圈子裡探索,沒有系統理論做指導。 [2](P.223) 波普藝術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藝術運動之一,也是20世紀唯一獲得普遍接受的藝術流派。在這場藝術運動中,沃霍爾一馬當先,成績斐然。他被視為波普藝術最傑出的代表人物和最有革命性的藝術家,和杜尚(Marcel Duchamp)、博伊於斯(Joseph Beuys)、克萊因(Yves Klein)並稱為20世紀後半葉對世界藝術貢獻最大的四位藝術家。 [1](P.3) 2.安迪·沃霍爾簡介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8-1987)是波普藝術的倡導者,也是對波普藝術影響最大的藝術家。他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匹斯堡,是捷克移民的後裔。沃霍爾從小酷愛繪畫,曾在卡耐基技術學院(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學習。 1949年(21歲)他離開匹斯堡去紐約尋找發跡機會,他明白要在美國的視覺藝術上獲得成就,就必須讓人們看到他知道他的存在,大眾傳媒給了他許多啟示。 1952年(24歲)他在紐約以商業廣告繪畫初獲成功逐漸成為著名的商業設計師,他設計過賀卡、櫥窗展示、商業廣告插圖,這些經歷決定了他的作品具有商業化傾向的風格。 1954年(26歲),沃霍爾首次獲得美國平面設計學會傑出成就獎。 1956年(28歲)和1957年(29歲)他連續獲得藝術指導人俱樂部的獨特成就獎和最高成就獎。 20世紀60年代,他開始以日常物品為作品的表現題材來反映美國的現實生活,他喜歡完全取消藝術創作的手工操作,經常直接的將美鈔、罐頭盒、垃圾及名人照片一起貼在畫布上,打破了高雅與通俗的界限。 沃霍爾除了是波普藝術的領袖人物,他還是電影製片人、作家、搖滾樂作曲者、出版商,是紐約社交界、藝術界大紅大紫的明星式藝術家。沃霍爾的作品沒有歐洲設計師那麼觀念化、哲學化、個人化,他的作品風格體現出了:實用主義、商業主義、多元化、幽默性。 ”每個人都能當上15分鐘的名人”,這是安迪·沃霍爾留給媒體時代最樂觀的寓言,但以其對當今藝術的巨大影響而言,他自己的15分鐘還遠未結束,無論是當時他所處的時代還是現在,對於美國還是世界,安迪·沃霍爾都是個傳奇人物。 3.安迪·沃霍爾作品特徵解讀 沃霍爾作品的內容與美國社會的消費主義、商業主義和名人崇拜緊密相連,是針對消費社會、大眾文化和傳播媒介的產物。在沃霍爾的作品創作中,由於他選用題材和創作內容的廣泛,作品開始突破以往單一模式,體現出強烈的創新精神。其最為明顯的特徵就是機器生產式的複制,完全相同的主題元素或者不同色相的主題元素在同一個作品中不斷重複出現。沃霍爾擅長繪畫、印刷、攝影之間的跨越使用,不斷利用傳媒而重複傳媒,他大膽嘗試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術、照片投影等各種複制技法。他對新媒介的關注,為其設計找到一個契入口並逐漸轉化為與多元媒體設計的完美結合。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其作品特徵: 3.1 用熱點傳播符號表達流行文化 蘇珊·朗格說:”符號最主要的功能–將經驗形式化並通過這種形式將經驗客觀呈現以供人們參照、邏輯直覺、認識和理解。”沃霍爾善於以藝術家的敏銳視角捕捉流行符號,準確地從過量的超負荷的宣傳文化中把握美國社會和生活中某些永久性的東西。他經常使用媒介與繪畫結合,通過大量重複母題元素客觀表達大眾熟悉的形象符號,符號的對像在形式上直接訴諸感知。這些符號承載著工業化時代的人類精神風貌、價值觀念、情感理智等一切信息反饋的綜合。 《毛澤東在1972》是沃霍爾肖像題材的代表作,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媒體上開始出現中國開國領袖毛澤東的頭像及相關報導,沃霍爾以藝術家的敏銳嗅到一向對立僵硬的中美關係有所緩和,這個時期他大膽地創作了許多以毛澤東頭像為題材的作品,取之於媒體的毛澤東肖像開始廣泛地與不同媒材結合產生不同形式的作品,不久中美果真建立了外交關係。 《米老鼠》則是沃霍爾從精神消費文化中捕捉到的流行符號。他對媒介文化的關注為大眾提供了一種觀察傳播現象的手段和方式,從實踐上詮釋了符號學對於傳播現象及媒介文化的某些觀點和論述。這種以工業方式的大批量生產、複製而成的藝術品,已不再是過去那種傳統的文化形式,它是文化與經濟聯袂的複合體。因此以沃霍爾為代表的波普藝術折射出的消費文化,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它在引起大眾物質慾望無限膨脹的同時,也潛在地表達了他們內心的真實需要和文化追求的失落。沃霍爾的作品直接受到了符號學派的影響,與符號學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他的作品也大大豐富符號學研究的視野和領域。 3.2 重複構成產生的拓展延伸 在沃霍爾作品中,許多完全相同或略作改變的形像被絕對精細和均勻地排列在畫面中,它引導觀眾以點過渡到線、以線過渡到面系列性的方式去欣賞作品,我們可以感覺到他無意去表達對象的原始性和本真性,他關注對象自身系列的呈現方式。在圖4《坎貝爾湯罐頭》和圖5《二百一十個可口可樂瓶》中,當幾個、數十個、乃至上百個形狀、色彩、大小、方向、肌理完全相同的形象排列在一起的時候,人們就不會再去關注對象背後的意義,而全然被相同視覺符號組成的畫面而產生的強烈視覺衝擊力所吸引。這種重複構成展現了一種反常或變異的體驗,達到一種隱去單一母題的表現效果。而作品本身反映了機器複製時代和消費社會的一個典型特徵–通過不斷的重複陣列呈現,平淡轉化為神奇,粗俗也變為典雅。重複構成加強給人的印象,造成有規律的節奏感,使畫面統一。在欣賞沃霍爾作品時,觀眾有意無意會觸及到重複和差異、整體與個體之間的聯繫,體驗著作品所蘊涵的色彩、質感、韻律上的形式美感以及視覺上的拓展和延伸。 沃霍爾把作品主題推廣到一切已經存在的事物上,在每一個永恆的瞬間不加拒絕地容納了一切在質上並不相同的事物。教室裡排列整齊的課桌、椅子,做操的同一個動作,牆上的磚,布上的圖案、貨架上的產品以及書店裡陳列整齊的書本等都具有連續發展的反复,並呈現出視覺上的拓展和延伸。沃霍爾看似漫不經心的選用日常生活中普通元素作為創作主題,其實正是挖掘出它們具有的共同特點–重複。沃霍爾用獨到的表達方式詮釋了當時西方社會人們的精神風貌、價值觀念等一切信息。他改變的不僅是作品的形式,也是一種觀念。 3.3 色調的分離 “熱門的”題材、”歸納的”色彩是沃霍爾作品的鮮明特徵。在沃霍爾作品中,絲網印刷是他常用的完成作品的手段,而通過整體和部分之間關係的相對簡化而達到的色調分離則是他表達主題的常用方式。他把每一件作品都分離概括成不同的色彩層次,這些色彩層次又形成一個等級排列,而不同的等級層次又形成一個或幾個嚴整形式構成的核心,加上對背景進行單色調處理,所以整個構架具有”完美性質”–不能再增加也不能再減少。 [5](P.93-95) 沃霍爾通常選擇已經被大眾傳播媒介定型、被公眾普遍接受了的偶像或者政治人物作為肖像作品的創作題材,並且絕大部分的題材並不是根據自己對對象的觀察、了解、認識的基礎上創作的,而是依據報刊、電影劇照或者招貼畫等大眾媒介上的圖片完成的。在肖像題材代表作圖6《瑪麗蓮·夢露》和圖7《毛澤東》中,由於沿用了絲網印刷的技術,作品中筆觸完全消失,色塊雖然對比強烈,但是經過精心的色調分離後完全略化了色彩之間的微妙變化,複雜的色彩通過高度的概括、取捨、歸納而變得簡練,體現出他用色用形的果斷。沃霍爾完全避免個人情感和傳統藝術對於作品所傳達信息的依賴,只是利用傳媒重複傳媒,神秘模糊的表象和符號被冷靜、理性地呈現出來,一種毫無深度感和異乎尋常的平面化構成了沃霍爾作品的基本形式特徵,傳統西方繪畫形式語言在他的作品中幾乎完全失去了作用。這種獨特的簡化分離的表現形式和改變傳統的創新思路,積極地引領了波普藝術的內在美學觀念和意識形態內容的潮流。 3.4 運用重疊的”圖底”建立空間 在沃霍爾的晚期作品中,作品風格開始從毫無縱深感的平面轉向用重疊的基本形做圖底來建立空間。他把相同的主題圖形通過互相重疊組合成連續性、系列性的圖底關係,這種系列就像一層層台階,引導觀眾的眼睛從最前面看到最後面,因此產生空間縱深感。重疊圖底法使形式關係在一個更加統一的式樣之內集中,並使這些關係得到控制和加強。 [5](P.332)在他唯一以歷史人物為題材的最後系列遺作圖8《安徒生》中,同一個平面裡,沃霍爾除了對主題人物安徒生進行色彩的分離簡化,還對它進行了主題圖形重疊的圖底處理,由此產生一種近實遠虛的空間感,這有別於傳統塑造空間的方式。沃霍爾運用這種戲劇性的手法,通過對部分被掩蓋的主題基底單元形的削弱來突出強調前面的主題圖形,對事物之間的聯繫做出了新的詮釋。設計在線.中國 4.結語–重複的拓展延伸 沃霍爾擅長從過量的宣傳文化中捕捉到流行符號,並對其借用和再創造來傳達信息和吸引觀眾。他的作品以重複母題元素為主要風格,相同的元素在平面上的不斷重複排列會產生視覺上的拓展延伸,在空間上的圖底重疊會產生縱深感,從平面到空間處處傳達著一種突出大眾趣味的共性特徵。在題材上,沃霍爾廣泛地將日常生活中的物體、景像都帶進了藝術,把原本高高在上的價值觀念拉下來,使之與日常生活更加貼近;在形式語言上,重複構成是他獨特的表現風格,運用商業絲網印刷打破了一般人對”畫家親筆繪製才算藝術”的傳統觀念,並利用日益咄咄逼人的大眾媒界作為載體逐漸消融了藝術與生活的界限;在內涵上,打破了藝術和日常生活的隔閡,以及一切傳統的審美觀念,對事物的存在不再做價值區別,作品不再是個性表現,而是體現廣泛的人類生活,具有社會性和大眾化特徵。 藝術是生活的藝術,生活是藝術的生活。藝術形式與自然界的生命形式具有同構性,沃霍爾用獨到的表達方式詮釋了當時工業化大批量生產的背景下,西方社會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文化觀、消費觀及其反傳統的思想意識和審美趣味。以沃霍爾為代表的波普藝術家通過廣泛的藝術探索改變了世人評價世界、生活和藝術的方式,並以此證明生活和藝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藝術不再是少數人享用,而屬於普通大眾,並逐漸以新的方式從為權貴服務轉向為民眾服務的民主化進程。可以說沃霍爾在波普藝術中的開拓和革新對於現代藝術的多樣化和互融性起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沃霍爾作品中所內含的一切意義並非完全來自其題材和表現對象乃至形式本身,它們更多地源出於其技法和操作過程。如鮑德里亞指出的,“雖然在波普以前的一切藝術都基於對世界的深度意識之上,波普藝術卻聲稱要成為內在符號秩序的等同物——成為工業和系列產品的等同物,因而具有整個環境的人工和製造特徵。”在這方面,沃霍爾也較所有其他波普藝術家走的更遠。其運用的一系列創作技巧和操作方法表明他可能比其同時代人更為明確地意識到並完整展現出“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的含義,不管它是指本雅明所稱許的作為政治實踐的解放作用,還是阿多諾與霍克海默所批判的作為“文化工業”製品的物化作用。 1963年,沃霍爾發表了一段令人吃驚的談話,其中提到”繪畫太費勁。我想呈現的東西是機械的。機器就沒有什麼問題了。我願意成為一部機器。”較之沃霍爾的其他驚人之語。它更為準確地指明了理解沃霍爾創作意義的途徑。 在沃霍爾的創作方法中,機器生產式的複制顯然是最為明顯的特徵。在50年代進行商業藝術創作時,沃霍爾就不斷地嘗試各種複制技法,如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術、照片投影複製等等。其中,所謂塗染技法(Blotted line)是其早年創作中最值得注意的。塗染技法實際上是最為簡單的一種單印版畫,類似於凸版印刷。運用這種類似模版的方法,同一張素描可以使用多次。它不但可以加快創作過程,而且其產生的獨特效果特別是那淡淡的、纖細和部分斷裂的線條,可以使作品本身看上去更像複製品。更重要的是,面對這樣繪製出的作品,人們既無法辨認出其到底出自誰手(畫家本人還是其助手),也無法分辨出哪一張是原本。其實,在沃霍爾那裡,所謂原本實際也可以是印製出來的。 1963年,大約在沃霍爾進入純藝術領域的同時,其開始運用絲網印刷法(Silk…